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无标题文档
首页 1
协会动态
1
化工信息
1
化工安全
 
  搜索
在线学习
1
为您服务
1
党政公开
1
了解协会
化工信息>市场信息
信 息 简 报
发布时间2022/9/30信息部

信 息 简 报

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

上海市进出口公平贸易行业工作站

2022年第5期(总第17期)

                                                                                                                                                                                                 

主要内容

        1. 全球化工业必须做好“阵痛”准备

        2. 国内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逐步释放

        3. 业界: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

        4. ICIS:中国聚烯烃贸易趋势正在改变

        5. 丙烯扩能潮起,谁将站上风口?

        6. 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可降解材料项目投产


 

全球化工业必须做好“阵痛”准备

        全球能源化工行业市场信息服务商安迅思近期表示,消除通胀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首要任务,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即使这意味着经济衰退和更高的失业率,全球化工业必须做好“阵痛”的准备。

        欧元区通胀率创纪录

        欧元区8月通胀率再创新高,同比增长9.1%。这是欧洲消费者价格指数连续第九个月创纪录,凸显出欧洲央行加大加息力度的迫切需要。美国7月最新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持平,但同比增长8.5%,且涨幅维持在近40年来的高位。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8月26日在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举行的全球央行行长年会上表示,“虽然利率上升、经济增长放缓和劳动力市场疲软将压低通胀,但它们也会给家庭和企业带来一些痛苦,这些都是降低通胀的不幸代价,如果不能恢复物价稳定,将意味着更大的痛苦”。8月27日,欧洲央行执委会成员伊莎贝尔·施纳贝尔呼应了鲍威尔的声明,并指出可能需要“更大的牺牲”来控制通胀,指的是价格稳定、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权衡。

        这种不惜一切代价遏制通胀的坚定承诺,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大幅放缓,这是对全球化工业,尤其是对周期更敏感的大宗商品行业发出的明确警告。

        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走软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其他指标都显示出制造业即将下滑。8月,欧元区和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处于收缩状态(低于50),而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与7月持平,为52.8。美国制造业继续保持弹性,但总体趋势明显下降,唯一收缩的是新出口订单,反映了海外市场的疲弱。

        安迅思全球化工业务高级经济学家斯威夫特表示,虽然美国制造业活动仍在扩张,但采购经理人指数报告的关键结论是,订单、销售和价格上涨方面都出现了“放缓”。

        LBB连续下降显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美国经济的另一个关键指标,即安迅思商业晴雨表指数(LBB)连续6个月下降,对未来的衰退发出警告。8月,美国LBB指数跌至123.3,环比下降3.5%,同比下降4.6%,较2月的峰值下降7.1%。一般经验是,如果LBB连续3个月下跌,且从近期高点累计下跌3%,则表明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该指数7月曾达到这个阈值。

        斯威夫特表示,“最新数据符合衰退状况,经济周期可能出现转折”。年初以来,斯威夫特和其他经济学家已大幅下调了2022年的GDP预期。安迅思预计,2022年美国GDP增长1.7%,2023年仅增长0.5%,而2022年和2023年全球GDP增长均为2.8%。预计2022年欧元区GDP增长2.7%,2023年增长1.3%。

        化工企业盈利预期将大幅下调

        美国华尔街和欧洲分析师对大型化工企业2023年的盈利预期显示,较2022年略有下降,这似乎与经济学家对GDP的预测不一致。所以大概率的情况是,美国华尔街和欧洲分析师对大型化工企业2023年的利润预期过高,并将大幅下调。

        分析师普遍预测陶氏化学2022年每股业绩为8.03美元,2023年为6.69美元,降幅为16.7%;利安德巴赛尔2022年每股业绩为16.72美元,2023年为15.13美元,降幅为9.5%;西湖化学2022年每股业绩为21.84美元,2023年为15.91美元,降幅为27.2%;伊士曼化学2022年每股业绩为9.27美元,2023年为10.26美元,增幅为5.8%;盛禧奥公司2022年每股业绩为4.46美元,2023年为5.55美元,增幅为24.4%;巴斯夫2022年每股业绩为6.35欧元,2023年为5.1欧元,降幅为19.7%;科思创公司2022年每股业绩为3.69欧元,2023年为3.04欧元,降幅为17.6%;朗盛公司2022年每股业绩为4.03欧元,2023年为4.68欧元,增幅为16.1%;赢创工业2022年每股业绩为2.29欧元,2023年为2.07欧元,降幅为9.6%;阿克苏诺贝尔2022年每股业绩为3.74欧元,2023年为4.95欧元,增幅为32.4%。

        华尔街知名投行KeyBanc Capital的分析师叶夫列莫夫在8月28日的研究报告中表示,“石化行业的衰退或将发生”。在该研究报告中,他大幅下调了陶氏化学、利安德巴赛尔和西湖化学2022年和2023年的利润预期,并将这3家公司的评级调至“减持”。

        叶夫列莫夫表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和乙酰基的价格趋势正在走弱,与二季度相比,除了供应改善,全球需求也在下降。不仅欧洲生产商面临更高的能源成本,而且美国生产商也面临一定程度的能源成本上涨。

        叶夫列莫夫将陶氏化学2022年每股收益预期下调了0.62美元,至7.1美元,将2023年陶氏化学每股收益预期下调了0.3美元,至5.79美元,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他对利安德巴赛尔和西湖化学2022年的每股收益预期也低于共识,而对2023年的预期则更低。

        叶夫列莫夫表示,“总体而言,考虑到全球需求疲软及可能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的影响,我们认为,分析师对陶氏化学、利安德巴赛尔和西湖化学今年下半年和2023年的每股收益预期过高”。

        对于陶氏化学而言,预计PE、环氧丙烷(PO)、二苯基二异氰酸酯(MDI)和硅树脂业务三季度收益会下降,原因是美国和欧洲耐用品需求疲软,以及中国经济复苏缓慢。对西湖化学而言,耐用品和建筑业的疲弱影响预计超过烧碱市场的需求紧张。

        经济不可能快速出现V形反转

        总体而言,即将到来的这次经济衰退不会像2020年疫情导致的短暂衰退后的v形反转,因为那次反弹是由注入各经济体的创纪录规模的刺激措施推动的,而这些刺激措施反过来又引发了目前失控的通胀。

        美联储、欧洲央行和多数其他国家央行(中国除外)将冒着经济放缓的风险提高利率,试图消除近期通胀大涨的现象。本轮经济低迷可能持续更长时间,尤其是如果地缘政治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欧洲能源短缺状况持续数年的话。

        此外,即使各国央行经历了又一轮大幅加息,他们也倾向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利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恢复物价稳定需要时间,使需求和供应达到更好的平衡”。他还警告称,不要过早地放松政策,美联储预测显示,到2023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低于4%,远高于现在的2.25%~2.5%,这预示着多次加息和未来更长的痛苦期。

(来源:中国石化报)

 

国内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逐步释放

        2022年5月,国务院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有利于国内化工产品需求稳定增长。

        虽然目前化工市场形势仍然严峻,企业经营存在较大困难,但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变,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也没有变。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体系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及当前稳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我国经济发展将回归正常轨道,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将逐步释放。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生活消费方式、市场营销和服务模式的深刻影响将持续深化。应抓住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稳经济政策落地机会,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和业务模式创新,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

        地缘政治因素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区域化趋势明显

         放眼全球市场,地缘政治和高油价对国际化工品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贸易制裁加速全球供应链体系重构进程,区域化趋势明显。

        在欧洲市场,受能源出口受阻影响,天然气化工大面积停产减产,重创欧洲化工行业,首次出现碳二、碳三裂解亏损,下游化学品价格全面上涨。随着冬季来临,欧洲能源危机将会愈演愈烈。

        在中国市场,部分化工产品一度为全球价格洼地,顺丁/丁苯、醋酸乙烯等产品国内外价差拉大,烯烃等传统进口产品出口窗口打开,L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HDPE(高密度聚乙烯)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品出现内外盘价格倒挂,进口货物转口贸易大幅增加,部分低端国产牌号出口机会增加。

         北美及亚洲地区部分石化厂在高油价下宣布不可抗力或大幅调涨价格(如埃克森美孚新加坡、TPC等),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化工市场原料供应面临再平衡。

         国内化工产品需求缓慢复苏,产业链风险仍存在

        数据表明,目前国内经济处于温和修复状态,生产、需求、就业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回升。我国经济短期低谷已经过去,实体经济融资意愿回暖、动力增强,工业生产、消费恢复势头明显。

        尽管如此,产业链不稳、不安全的风险仍存在。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6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市场期待后续有更大力度的财政刺激政策出台。国内下游行业需求修复受疫情反复、异常天气等超预期因素扰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化工产业链上下游呈现“高成本、高库存、低负荷、低利润”状态,产业链成本传导不畅,多数化工产品生产亏损严重的问题依然存在。

        与此同时,国内主要化工产品市场竞争形势日趋复杂,市场竞争由单一产品转向产业链产品链综合一体化竞争,由做大产品规模转向做精做强做优产品转变。竞争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国际化工巨头、国企、民企角力市场。恒力石化布局“从一滴油到一匹布”全产业链,建成炼化一体化、煤油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形成综合成本比较优势。盛虹石化打造“油-化纤”全产业链,构建以核心原料平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生物技术等多元化产业链(“1+N”)新格局。生产原料路线多样化,国内石脑油制烯烃产能占比由2010年的97%,到今年下降至65%左右。市场细分化,大宗通用产品市场进入拼成本阶段,长期市场价格将在成本线附近运行,经营效果主要看抓市场短期供需不平衡机会的能力;合成材料产品市场主要看产品结构调整响应速度,比的是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和市场推广能力。

        政策利好助推国内化工产品需求稳定增长

        5月,国务院出台6方面33条一揽子政策措施,有利于拉动国内化工产品需求稳定增长。

        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等7项措施。同时,鼓励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

        稳外贸外资政策方面,协调解决外贸外资企业复工达产、实施阶段性减免港口有关收费,发挥好自贸试验区等作用。加快提升港口装卸转运和通关效率,保持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稳投资促消费政策方面,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等6项措施。

        保粮食能源安全政策方面,针对能源安全,释放煤炭、石油产能与储备能力,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再释放煤炭产能3亿吨/年,力争全国煤炭日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方面,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阶段性减免市场主体房屋租金加大对民航业、物流业的支持保障力度,提振企业生产投资信心。

        保基本民生政策方面,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等3项措施。

        化工产业向园区化、一体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力绿色环保材料和高端新材料

        能源变革和油转化转型进程的加快,将加剧化工市场供过于求局面。我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将推动能源结构加速转型,非化石能源占比将显著下降;国内成品油需求量将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国内炼油产能严重过剩。现有以生产成品油为主的炼油产能,将加快向生产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转型。

        化工产业向园区化、一体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国重点化工园区主要分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以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以四川重庆为中心的中西部、以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的西北煤化工。在“双碳”背景下,各地政府相继出台税收和产业扶持政策,引导龙头化工企业入园,带动上下游企业及相关产业入驻化工园区,已经形成化工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品关联共生、科研技术协同的集约化市场,园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18个沿海和18个内陆石化园区、4个现代煤化工基地和30个专业化工园区,培育产业集聚度高、相关产业协同促进的石化产业集群,化工园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绿色环保材料和新材料快速发展,冲击传统日用合成材料市场。原料来自可再生资源的可自然降解生物新材料,改变了传统塑料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的依赖。根据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5年,我国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下,可降解、可回收材料技术开发和产业快速发展,替代产品得到推广,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将明显减少,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

        高端新材料将成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当前,高端新材料依赖进口的现象仍然普遍,填补这一缺口,将成为下一步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2021年1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指出,“十四五”末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将由2020年64%提高到75%。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聚氨酯、氟硅材料、高性能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新材料。芳纶、聚酰亚胺、尼龙、电子化学品、轻量化节能材料将成为热点,薄膜、3D打印材料、可降解材料、新型弹性体将成为应用增长点,结构化材料、能源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碳捕集和储存材料、纳米材料将成为科技创新聚焦点。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

 

业界: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

        “中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之中,很多方面已经处于领先的探索者的位置。”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界专家纷纷表示,近年来,前沿技术赋能加速、创新型应用层出不穷、中外厂商深度合作等因素正不断推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

        AVEVA剑维软件中国区运营产品业务部总经理崔静怡表示,在数字化发展方面,中国石化行业已由原来的“学习借鉴者”逐渐转变为“创新探索者”。

        “国内石油化工企业目前的业务需求和目标逐步提高,许多不能在国外找到现成的解决方案案例,在要求和发展层面已经走到了业界前沿。为此,许多国际公司在助力中国工厂数字化转型方面,做了许多创新型的应用。他们还会把在中国先进创新的实践推广到海外的众多工厂。”她说。

        中国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时点的叠加,正加速推动石化行业数字化水平。“在石化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中国已经与国际同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上海赛科石油化工责任有限公司IT总经理张晨表示。

        张晨说,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来自于行业的挑战和技术的驱动。首先是市场和政府的监管及能源价格等一系列的变化,另外是环保和资产的生命周期的复杂性。从技术驱动来说,人工智能、5G和绿色工厂等带来更多机遇。行业想达到的目标是计划优化、现场感知、预测分析和业务协同能力的不断提升。

         “目前来看,大数据是首推的,其次还有机器人、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云服务,这些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推动可能是颠覆性的。”张晨说:“在‘十四五’期间,石化行业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敏捷的供应链、全流程的优化调控和安全环保的溯源,行业本身也正向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网)

 

ICIS:中国聚烯烃贸易趋势正在改变

        今年以来,中国聚烯烃进出口贸易呈现进口量降而出口量升的趋势。对于后期贸易市场,安迅思(ICIS)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到2023年,有3个因素将影响中国聚烯烃贸易,一是2022年四季度至2023年仍有大量新产能释放;二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贬值;三是海运费下降,有利于出口贸易。另外,如果中国持续释放经济刺激政策,四季度需求将复苏强劲,很可能推动更多进口货源流向中国市场。

        具体来看,在聚乙烯(PE)方面,中国PE进口量伴随自给率提升而呈现下降趋势。尽管许多装置开工率下调,但今年中国PE自给率预计仍将环比增长2个百分点,至62%。

        ICIS认为,今年全球新增PE产能50%以上都来自中国。连云港石化4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已在8月试车,开工率将逐渐提升;中石油广东石化共计120万吨/年PE新产能也计划于今年年底释放。伴随这些新产能释放,截至今年年底,中国PE产能将达到2900万吨/年,同比增速超过15%。然而,ICIS认为中国仍将是PE净进口国,但预计今年进口量相比去年将有所下降。

        出口方面,ICIS认为,由于通用PE级别国内供应日益充裕,中国PE出口量未来仍将呈上升趋势。尤其受良好的需求增长驱动,一些东南亚国家将成为中国PE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尤其是越南。今年1~7月,中国PE出口量在44万吨,同比上升39%,其中15%出口至越南。

        在聚丙烯(PP)方面,自2021年以来,中国PP净进口规模正呈现收缩态势——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

        ICIS分析认为,中国PP净进口规模近年来持续下降的一大原因在于国内产能快速增长。特别是在2019~2022年,中国超过1100万吨/年新产能释放,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但同期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仅在7%。供需矛盾激化,在促使行业开工率下滑的同时,也使得部分生产企业积极寻求出口机会。

        ICIS表示,预计在2023年前,中国PP仍将继续出口。但由于这两年全球各地都面临产能增长带来的过剩压力,预计中国PP出口量不会大幅增长。间歇性套利流转仍然会是主流方式。

        2022年,原本计划要投产的PP新产能达到605万吨。尽管受到疫情和利润因素影响,截至9月仅有160万吨/年新产能落地,且280万吨/年新产能释放时间推迟到四季度或者2023年。因此,预计四季度中国PP产能将快速增长。

        同时,人民币贬值和国际海运费用下降也为四季度中国PP出口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据央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从3月的6.3提高到了9月23日的7.1左右。据市场消息,从中国至越南的40英尺集装箱海运费用已从40~50美元/吨下降到20~30美元/吨,且更低费用亦有听闻。而二季度,运费还高达80~100美元/吨。

        此外,从出口目的地来看,四季度中国PP出口仍将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但不排除将有部分货源流向欧洲。由于能源危机导致的高额成本,欧洲PP装置可能出现减产,从而增加对其他地区PP的需求。这也利于中国PP出口。

        综合来看,ICIS认为,虽然中国聚烯烃出口在过去两年呈现上升趋势。但伴随着东南亚及南亚地区新产能逐步释放,如Long Son石化位于越南的共计95万吨/年PE和40万吨/年PP新装置都计划在2023年一季度投产,届时当地供应缺口减少,中国出口贸易也将遭遇挑战。

(来源:中国化工报)

 

丙烯扩能潮起,谁将站上风口?

        随着丙烯行业新增项目近期陆续投产,其产能将迎来集中暴发期。预计“十四五”丙烯新产能将达到2340万吨/年,总产能达到6858万吨/年。值得关注的是,丙烷脱氢将成为丙烯行业的投资热点。

        适用领域拓宽需求持续上升

        全球丙烯年产能已超1.3亿吨,需求约1.06亿吨。我国需求约占全球的30%。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丙烯各类深加工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其中,丙烯用量最大的是聚丙烯行业,约占68%。

        当前,终端需求萎靡对丙烯上下游产品市场带来较大压力。为了稳定市场,丙烯生产企业一方面选择与下游企业签订长约,保证货源销售的稳定;另一方面延长下游产业链,提高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由于无纺布、汽车行业和塑料包装行业发展较好,带动了聚丙烯需求量较快增长。丙烯属于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适用领域非常广阔。随着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聚丙烯装置的高速建设,我国丙烯需求将出现持续、高速增长。

         产能不断释放面临过剩风险

        我国丙烯行业经历了2014~2016年扩能高峰、2017年短暂回落后,2019年新增产能创历史新高,达到586万吨/年。随着新建项目的投产,预计到2023年我国丙烯的年产能将达到5200万吨。但丙烯需求增速低于产能增速,或面临产能过剩风险。

        东北化工销售辽西分公司经济师张小蜚认为,未来丙烯及下游新增产能众多,并且多数是一体化装置,区域集中性较强。丙烯及下游意向新增产能多数在东部沿海地区。在丙烷脱氢方面,浙江卫星、东华能源、东莞巨正源等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配套下游基本为聚丙烯粒料,也有少量化工下游产品如丙烯酸等。

        在炼化一体化方面,大连恒力、浙江石化、荣盛炼化、中科炼化及古雷石化等也集中在辽宁、浙江、江苏、广东及福建等地,配套下游也基本为聚丙烯粒料。不过,化工类下游产品相对较多,如环氧丙烷、丙烯腈及丙酮等。由此可见,丙烯及下游新增产能正在往规模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丙烷脱氢工艺成投资风口

        由于丙烷脱氢工艺有着原料单一、流程短、收率高、投资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丙烯扩能的主要方向。

        北极星氢能网化工专家表示,近年来,丙烷脱氢技术在丙烯总产能的占比逐年提升,丙烷脱氢的利润一直处于较高位置。

        在盈利状况持续向好的情况下,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的丙烷脱氢投资热潮。随着美得石化、浙江石化、东华能源(宁波)等丙烷脱氢项目建成投产,台塑(宁波)、天弘化学、广西华谊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20~2024年将有约790万吨/年丙烷脱氢产能释放。预计到2024年年底,国内丙烷脱氢/混合烷烃脱氢年产能将达1400万吨左右,在丙烯总产能中的占比达到26%。

        业内人士认为,从供应角度看,“十四五”期间,丙烯产能将继续扩张,产业链继续向规模化、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丙烷脱氢生产工艺或将成为丙烯产业的投资热点,有望在“十四五”末成为丙烯第二大生产路线。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可降解材料项目投产

        9月19日,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打通全部生产流程,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着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实现工业化生产,对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转型发展有重要示范意义。

        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具有全生物降解、高生物相容性、高机械性能及高阻隔性能等诸多优点,可在土壤、海水等环境中完全无害降解。在全球相继“限塑”“禁塑”,环保要求日益苛刻的大环境下,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是理想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品,广泛应用于一次性塑料袋、餐盒、吸管等食品包装领域,还可用于油气开发所需的桥塞、压裂球和各种暂堵材料以及医用手术缝合线、骨骼支架材料领域,为我国治理白色污染、服务民生需求提供了新的路径。

        该项目生产的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采用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关键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与生产传统聚烯烃塑料相比,煤基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吨产品原料煤耗可降低约5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65%,工业增加值增加2-3倍,但生产成本接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环保效益。

        在该项目示范成功基础上,国家能源集团将加快技术经济论证,持续进行工程放大和工艺优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功能齐全、品种多样的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系列产品,推进煤基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开辟一条技术新、能耗低、效益好、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来源:科技日报)

< 返回 >      
无标题文档
 
 

首页协会动态化工信息一周报价为您服务 党务工作了解协会

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2003-2007)
地址:上海徐家汇路560号1503室 邮编:200025
电话:021-64458627 传真:021-64450897
设计制作:化工热线 www.chemol.net    网络维护:化工热线 www.chemol.net
沪ICP备05014144号